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91页

清嘉录 作者太子姑娘 3731 2024-05-26 00:00:00

邻桌的学子听后,打量了沈嘉一眼,“你是从外地来的吧。这几个月,吴老先生一直在讲春闱时,沈阁老出的那几道题。今天,应该要讲殿试了,就是圣上出的那道,关于开海禁海的策题。”沈嘉和萧翌闻言一哽,二人面面相觑,都不说话了。他们本以为会讲什么《孟子》《论语》等书,没想到吴老先生,居然在分析今科的试题。听学听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够奇妙的。第151章 少年游(七)等了半个时辰左右,书院终于打开大门,放人进去了。与此同时,范大夫和杜涣也吃饱喝足回来了。他们进去书院一看,原来讲学安排在了院子里,正中的位置搭了个高台,上面摆放着桌椅。四周则摆满了凳子,看来是给前来听学的学子们准备的。五个人找了个后排的位置,以萧翌为正中,在四周坐下。恰巧刚才和他们搭话的学子,又坐在了他们邻座。那人冲沈嘉点点头,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福建。”沈嘉没敢说京城,怕引起不必要的猜测。“福建好啊,乃是文曲星庇佑的地方,能出一个沈阁老。”那学子一脸羡慕。沈嘉又被说的不好意思了,他摆手道:“哪里哪里,又不是出了个状元。”说起状元,学子又道:“杭州也好,人杰地灵,出了个杜状元。”“咳咳咳……”杜状元在旁听后,惊得岔气了。范大夫急忙顺顺他的背,拍一拍让他止咳。杜涣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自己居然成为学子们标榜的对象了。之前他在北京时,由于是皇城所在,随便碰到一个官,都比自己官大。至于状元的头衔,更是每三年出一个,早就不稀罕了。但在地方,状元郎却是被众人传颂,当成文曲星给供起来呢。就在杜涣想入非非之时,吴老先生到了,一下子点燃了学子们激动的心情。萧翌抬眼望去,只见吴仲抒比自己印象中的老了许多。以前的他穿着青色官袍,留着一缕美须,头发也不像现在白发苍苍。唯一没变的,大概是眼神吧。永远那么坚毅,永远宁折不弯。他为帝师,本该有着光明的前途。可惜后来,吴仲抒和大哥因政见不合,师徒二人闹翻了。吴仲抒直接上疏辞官,就此远离京城,再也没有回去过。萧翌和吴仲抒,有二十多年没见了。对于他和大哥之间的恩恩怨怨,都是道听途说的,具体是为了什么闹翻的,不是很清楚了。在萧翌回想往事之时,吴老先生已准备就绪,开讲了。“上回讲到沈阁老出的题,这次讲的是陛下出的殿试试题。”吴老先生颤颤巍巍的打开了一张薄纸,“陛下出题为开海还是禁海,先来看一下杜状元的答卷。”状元、榜眼、探花等人的试卷,早已流传出去了。吴老先生当众开始讲解状元的卷子,一边读一边点评。而杜涣坐在下面,面红耳赤,左右摇摆,仿佛凳子上有根钉子一样。尴尬,太尴尬了吧!这种当众点评——还是当着出题者和阅卷者二人的面——和公开处刑有什么区别?范大夫听不懂什么之乎者也的,他只关注旁边坐着的杜涣,见他扭来扭去的,故意笑道:“杜兄,厉害厉害,佩服佩服。”虽然他也不知道厉害在哪里,反正就是厉害。“你别在打趣我了。”杜涣的脸蛋红彤彤的,如同抹了胭脂,“我后悔死了,早知道要讲评我的卷子,我就不该来听学。”“状元郎别不好意思。”范大夫低声道,“你看,连文坛大儒都表扬你写得好呢。”杜涣:“……”吴老先生终于把卷子读完了,他合起薄纸,抬头道:“这位杜状元的用词倒不是很华丽,但贵在条理清晰。他可能去过沿海地区,和海商打过交道吧。”沈嘉听后,瞥了一眼杜涣,转头对萧翌悄声道:“吴老先生猜的真准。”“看来,千里镜是从杜涣手里淘到的?”萧翌一下就猜出来了,“那位传教士,也是通过杜涣认识的?”“嘿嘿嘿……”沈嘉露出一口白牙,傻笑道,“什么都瞒不过你的眼睛。”萧翌和沈嘉小声说话的时候,那边有学子问吴老先生:“请教先生,文采华丽不好吗,为什么反而是文采平平之人,得了状元?”这是在质疑状元的水分了,杜涣听后脸更红了,不过这次是被激怒的。“就是,杜状元的文章我没看出有什么出彩之处,是不是因为他是沈阁老的亲戚,才被点为状元的?”“岂有此理。”沈嘉也坐不住了,对萧翌道,“子川的文章哪里不好,容他们这些人指指点点?”“不要闹事!”萧翌用手按住沈嘉,示意他稍安勿躁。随后,萧翌望向吴仲抒,想听听老先生有何高见。只听吴老先生说道:“你们所说的文采璀璨华美,在我眼中,则是无病呻吟。现在江浙的文风越来越浮夸了,一个个比着用晦涩的成语、罕见的典故,来彰显自己学识渊博吗?”吴老先生此言一出,在此的所有人都不作声了。学子们低着头,聆听吴老先生的教诲和批判。“在我看来,状元郎的这篇文章,好就好在‘文采平平’。那些用华丽词藻堆砌的垃圾,老夫我不屑一顾。倒是像这篇文章,虽文采并不出众,但语言精炼,言之有物,才是最难得的。”吴老先生的一番话,说得杜涣都快哭了。他没想到自己会被大儒称赞,更没想到吴老先生,能读懂自己的文章。至于其他人,则面露愧色。尤其是之前质疑杜涣的学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了。萧翌听后也是面带笑容,转头低声对沈嘉道:“吴老先生,不愧是大师,一语中的。”第152章 少年游(八)点评完了状元郎的答卷后,吴老先生继续讲阅卷人的观点。一般殿试的卷子要十几名官员一起评判,倒也不是沈嘉说谁是状元,陛下就点谁是状元的。吴老先生分析道:“状元的卷子是同意开海的,而榜眼是支持禁海的。今科阅卷的官员,倒是一碗水端的平。”能够这般公然的批判官员,吴老先生算是为数不多的,耿直大胆之人了。又有学生站起来,请教道:“敢问吴老先生,陛下点了杜涣为状元,是否意味着,陛下偏向于开海?”“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吗?”有人替吴老先生答道,“这位仁兄没得到京中的消息吗,陛下已经同意沈阁老和杜状元南下,去沿海巡视了。”之前提问的学生恍然大悟,拱手道:“多谢兄台解答,是我消息闭塞,受教了。”吴老先生一直在台上看他们二人一问一答,这时才捋捋胡须,缓缓说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出的考题贴合时政,不了解一些京中动态,将来在考场上如何答卷啊?”“学生等受教。”在座的学子皆低声答道。“嗯……”吴老先生满意的笑了笑,“虽说陛下已经同意开海,但此事还需筹划。在何处设置市舶司,设置几处市舶司,这些得等沈阁老回京后,才能知道。”“学生有一问请教。”一名年轻学子站起来问道,“敢问吴老先生,您同意开海还是禁海?”“我朝多年来一直施行海禁,还未出什么大乱子。禁海保守,开海冒进。但开海的好处,杜状元都一一列举了。不过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老夫可说不好啊。”吴老先生毕竟老了,对开海不像年轻人那般抱有太大的信心。但他没有太过死板,没有反对开海,已经很不错了。“自陛下登基后,先是变法,再是开海,治国方针与弘武、康平多有不同。”一学子说道,“从新政的成效看,开海应是利大于弊。”所有人听后议论纷纷,而沈嘉则对萧翌笑道:“看来开海之事,在民间支持者众多,倒是朝中,反对之声甚嚣尘上。”“只要内阁稳住,则无妨。”萧翌对那些虾兵蟹将的声音不屑一顾。而韩昌的态度,才是重中之重。万幸的是,韩昌目前站在了开海这边。讲学很快就结束了,萧翌等人起身,准备离开书院。正当他们出门时,有个小童突然叫住了萧翌,对他恭恭敬敬的说道:“这位先生,我家主人有请。”“你家主人……”萧翌回头望向讲台,看吴老先生还坐在原处,远远的朝他点了点头。沈嘉眉头一皱,低声问萧翌:“吴老先生认出你了?”“不知道。”萧翌想了想,对众人道,“长青和我一起会一会老先生,其他人先去外面茶摊等候吧。”范大夫、木棉和杜涣自然无异议,而沈嘉和萧翌跟着小童,去见吴老先生了。此刻吴老先生已移到了后院一处僻静的茶室内,小童领他们入内后,便关门退下了。屋内只剩下了吴老先生、萧翌、沈嘉三人。自萧翌进门后,吴老先生一直盯着他看,甚至没有客套一番请他们入座。众人一时无话,茶室只余小火煮水的“咕咕”声。萧翌见状,率先打破沉默,开口问道:“吴老先生请我来,有何事吗?“吴老先生这才回过神,“啊,失礼了,二位贵客请坐。”萧翌和沈嘉坐下,吴老先生给他们斟了两杯茶,“我看先生像我的一位故人,一时出神,见谅见谅。”故人?萧翌和沈嘉对视一眼,这位故人,该不会是永文帝吧。“吴老先生和这位故人,很久未见了吗?”萧翌试探道。“确实好多年没有见过了。我和他算是师徒吧,曾教过他几年书。后来……”说到此,吴老先生长叹一口气,“哎,后来他宠信娈童,荒废学业,我一气之下,就走了。”沈嘉一口茶差点没喷出来,原来是因为永文帝宠信郭韶春,吴老先生看不过去,才弃官而去了。“您现在是后悔了吗?”萧翌问道,“或许您留在他的身边,他能够改邪归正。”“教不严,师之惰。他后来铸成大错,有我一半的罪过。”吴老先生一脸忏悔。萧翌不忍心见他如此,安慰道:“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吴老先生已经做得很好了。”“虽然他罪大恶极,但毕竟曾是我的学生……”吴老先生低下头,似乎想问什么又不敢问。踌躇片刻后,吴老先生最终还是问出了口,“他……他的尸身……”“葬在京郊。”萧翌回道。吴老先生抬起头,愣愣的看着萧翌,眼神复杂,“没想到你,你竟愿意……留他全尸。”沈嘉明白,吴老先生早就认出了萧翌,只是没有明说。二人打着哑谜,彼此心知肚明。“逝者已矣,您请节哀。”萧翌站起身,对吴老先生道,“告辞了。”说罢,萧翌领着沈嘉,离开了茶室。“恭送……陛下。”吴老先生跪在榻上,冲着萧翌的背影叩首,久久没有起身。

作者感言

作者太子姑娘

作者太子姑娘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