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07页

细胞渗透 臭球哥哥 3838 2024-05-23 00:00:00

人类已经以X5236星系为中心,在周围的恒星系里建立了庞大的机器人文明生产体系,依托这个体系,机器人文明早已经为所有准备迁移的种群准备好足够的战舰。 科学院经过一番研究,最后选定了五个方向,作为其中五个分支种群的前进方向。他们将会不断的向宇宙中散播人类的文明,以便人类在面对重大灾难的时候,仍然有种群能够完好的存活下来。 另外一个种群,他们将会前往临近银河系的大犬矮星系。大犬矮星系距离人类目前的位置大概2。5万光年,这个星系实际上是一个依附与银河系而存在的伴生星系,它的星体一直持续不断的被银河系吞噬。 银河系是在依仗自身庞大的引力和质量,在不断的剥削大犬矮星系的恒星,很多恒星被银河系剥夺之后,形成一个环绕银河系运转的环。 大犬矮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一个河系,所以人类将第一次河系级迁徙瞄准了它,按照人类目前的航行速度,这个种群将会在曲率航行状态下度过整整五百年。 不过五百年时间相对于人类现在的寿命来说,还算不上太长的时间,并且人类在在休眠状态中,生理寿命将不会出现损耗。 为了让这个种群完成这次超级遥远的迁徙,吴辉将绝大多数能量储备都补充到这个迁徙舰队中,舰队中满载反物质和聚变物质。

如果想要到达大犬矮星系,迁徙舰队需要在垂直方向上横穿银河系,在离开银河系的星盘之后,径直投向大犬矮星系。在银河系内部迁徙的过程中,迁徙舰队需要穿过多个尘埃带和星云。 在广阔的宇宙中,穿越尘埃带和星云是最危险的,因为这类离散型天体中,曲率航行是非常危险的。危险主要来自两方面,这些离散型天体中会有大颗粒团结物,这些物质会给高速航行的战舰带来巨大破坏;并且这些天体虽然是离散型,但是它的质量和引力并不小,往往会对曲率航行造成重大影响。 如果选择穿越这类天体,为了安全起见,是绝对不能进入曲率航行的,而如果使用常规航行方式,这类天体就会成为天堑般存在,需要在其中花上数十甚至数百年时间。 考虑到这个原因,科学院为跨河系迁徙舰队设计了一条非常曲折的前进道路,他们将会绕过所有这些离散天体,经过多次变向调整,弯弯曲曲的垂直穿越银河系。 在宇宙中,如果不进行变向的话,战舰完全可以靠着惯性一直飞行下去,但是这个办法在超远程旅行中并不适用。因为超远程航行必须进入曲率状态,而想要维持曲率状态,战舰需要持续的提供能量输出。 所以这次航行的难度主要在于离开银河系未进入大犬矮星系的那段距离,在两个河系中间的这段旅程中,物质处在极大稀薄状态中,舰队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补给。在这段航程中,舰队必须保证在身保有的能量足够一直维持曲率航行状态。一旦能量不足,整个舰队很可能直接死在路上。 考虑到这个原因,舰队带上了人类绝大多数反物质储备,并且舰队在穿越银河系过程中,将会使用核聚变能源,所有的反物质都会节省下来,专门用于跨河系飞行。 舰队在抵达银河系边缘之后,还必须在最后一个恒星系,进行最后一次能量补充,带满能量之后,才会进入河系间的广阔空间。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在科学院设计的跨河系旅行计划中,科学院给这次旅行另外加了一道保险。 在最后一个恒星系,舰队将会直接开走一颗气态行星,这个气态行星将会作为舰队最后的能量仓库。一旦发生意外,这个携行的行星就会成为舰队的救生艇。 幸好人类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能量构造技术,否则跨河系旅行将会具备更大的危险性。这次还只是一次非常近的跨河系旅行,如果以后的舰队进行跨河系旅行的时候,他们往往要客服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光年的距离,到时如果不随身携带一颗气态行星,恐怕是注定无法跨越如此遥远距离的。 人类举行了一次全员参与的盛大欢送会,在祝福的话语和离别的泪水中,六个分支种群带着五级科技踏上了漫漫迁徙之路…… 03-07 22:43:17411.第411章 母汽车人 送走分支种族之后,人类主文明的总人口再次跌落到400亿水平。 因为再次启动时间加速,人类再次进入科技突飞猛进阶段。在60:1的时间比率下,几乎每过30年,就相当于人类度过了2000年。 随着文明级别的提高,科技分支显得越发的芜杂多样,让科技整体进步的难度越来越大。不过在人类庞大人口基数支撑下,人类勉强能够实现科技的全面发展。 当人类正式进入五级文明之后,即使还处在初级阶段,仍然让科学院观察到一个明显现象,就是随着文明层次的提升,随着科技的越发发达,往往需要文明具备更大的种群规模。 只有具备一个足够大的人口基数,才能孕育出足够数量的科学家,只有科学家的数量够多,才能实现科技的全面发展。而科技的全面发展,往往是科技升级的前提条件。 科学院这时候才发现,一个完整的科技树是多么重要,相信宇宙中流浪的大多数种族,他们靠着拼凑来的残缺科技树,恐怕永远也无法跨入高级文明的行列。它们会始终在二三级最多四级的水平上徘徊,永远止步于此。 足够的人口,完整的科技树,这是一个种族向更高级文明迈进的必要条件。 人类获得五级科技之后,开始尝试解决曾经的各种难题。人类目前没有解决有四大难题:一、S871星系双子星日冕爆发无法在虚拟世界模拟;二、黑洞形成瞬间光速减慢的问题;三、多维战舰;四、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矛盾; 人类由超细空间微粒捕捉技术发展出一种空间粒子理论,这种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超细尺度上空间微粒化特性的。依托这个理论,人类开始尝试用之解释四大难题。 在第一个问题上,科学院认为虚拟世界缺少空间这个基础变量,有可能因此导致模拟不完全。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人类将空间粒子理论加入虚拟世界中。 在新的虚拟世界中,科学院再次重建当时S871星系的模型,在启动时间加速之后,S871星系开始沿着当时崩溃前的轨迹向前演变。随着时间条的进度,一个突兀的日冕从双子星上升腾而起,与当时S871星系的情景非常相似。 紧接着,仿佛是事件重演一样,虚拟世界完美重现了S871星系崩溃的情景。可惜虚拟世界里最终的崩溃结果是形成一个大号的中子星,并没有形成黑洞,这说明虚拟世界还是不完美,还缺乏关键变量。 也许什么时候人类能够在虚拟世界完美模拟S871星系黑洞的产生,什么时候人类就真正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虚拟世界。 完美重现成功证实了虚拟世界主要缺乏空间粒子这个变量,在光速减慢的问题上科学院倾向于同样代入空间粒子理论。 可惜无论提出那种假设,空间粒子理论始终都无法解释光速减慢现象。而空间粒子理论对于第三、四两个问题的解决同样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科学院再次被卡住,人类进入五级文明,仅仅解决了虚拟世界的难题,另外三个难题仍然毫无进展。 在科学院的预测中,五级文明的核心应该是大一统理论,而现在人类虽然已经买入五级文明阶段,但是似乎大一统理论仍然遥遥无期,一点都没有看到解决的苗头。 也许!随着文明等级的提升,科技探索难度越来越大,人类再也无法进行快速的科技升级,人类需要在五级文明中摸索前进相当长的时间。 科学院在理论上再次被卡住,不得不将主要科研力量转移到应用科技上来。以空间粒子理论为依托,建设一个完整全面的五级初级文明的科技树。 人类在机器人文明中发现了100多个智能生命,这些智能生命先后融入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大黄蜂成为少数几个走上科研岗位的智能生命,与人类相似,智能生命虽然具备天然的成为科学家的优势,但是同样因为性格倾向性原因,不是每个智能生命都适合当科学家。 虽然科学院刻意引导,但最终被证实,只有包括大黄蜂在内的少数几个智能生命适合成为科学家。 经过几次调整,大黄蜂最后被派往X5236星系,加入多维战舰组。一百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唐文也孕育出了一个子孙成群的大家族,并且自己也成为一个科学家,俩人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类与智能生命的搭档组合。 大黄蜂的样子没变,唐文的样子同样也没变,唐文经过延寿再次回复了青春面容。大黄蜂见证了唐文由一个少年成长为中年人,然后步入老年,延寿后再次返老还童的过程。 俩人始终相伴在一起,大黄蜂并没有使用配给它的居所,一直住在唐文家里,每天载着唐文,俩人一起上班,一起进行课题研究,一起讨论问题,一起下班回家,一起出去游玩。任甜经常因为这事吃醋,说唐文跟大黄蜂在一起的时间比陪她的时间都多。 这天俩人一起讨论多维战舰。多维战舰被研究了将近二百年,始终没能取得实质进展,人类一直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型,用来解释多维战舰。同样的,各种探测手段也始终对多维战舰无效。 “大黄蜂,多维战舰的特性我们已经摸得很清楚了。” “是的,多维战舰内部物质的时间是暂停的,而思维是自由的。” “其实有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特性,难道人类的思维不具备物质性吗?” “也许吧,这个假说有人提出来过。” “可是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依托于大脑,甚至会受内分泌影响,并且还可以受到电磁场影响。没有这些物质基础,人类根本不可能产生思维的。就是说,其实人的思维应该具备物质性的。” “那你怎么解释人类进入多维战舰,身体暂停,思维仍然活跃的问题?” “也许那是幻觉呢?” “不,有人曾经在多维战舰内部进行过圆周率的心算。并且事后证实,在多维战舰内部,人类的思维确实是自由的。” “可是这与人类目前的认知是矛盾的。” “矛盾不止这一件,整个多维战舰在人类眼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在人类科技理论中,这个多维战舰就不可能存在,可是它偏偏存在了。” “唉~~~我们是不是永远拿它没有任何办法?” “嗨,阿文,你不要沮丧,科学就是探索未知,如果没有未知那么就没有科学加存在的意义了。如果真有那一天,也许我们都会丢掉工作,然后去吃福利。” “不,是我吃,不是你吃,你只需要喝点氦气就行了。” “呵呵,到时你会被任甜唠叨死,她一定会每天趴在你耳边,让你找工作赚钱的。” “喔,结婚的痛苦。大黄蜂,话说你就不打算找个母黄蜂?”

作者感言

臭球哥哥

臭球哥哥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