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251页

令月歌 昶寒 3672 2024-05-24 00:00:00

如今,长安城终将因他的回归而掀起另一番风浪。

与此同时,令歌并未被长安城的繁华之声吸引,他只是拿出一只布偶松鼠,静静地看着,深深地留恋着。

……

在知晓玉迟王和令楷回京的消息之后,长安城有志书生聚集在茶楼时,无不纷纷议论此事。

“玉迟王和令大人回京,这次长安城真是要有大变数了。”

“该改口了,叫韩大人,韩清玄,”一位书生压低声音说道,“我听说令楷本是先枢密使韩谦之子,这样看来,他当年谋杀刑部尚书盛贺便说得通了。”

“不是玉迟王动的手吗?昔日他在刑场上亲口承认的。”

“韩清玄和玉迟王的关系你又不是不知道,是谁动手还分彼此吗?如今陛下让令楷改回韩姓,这可不是打那些构陷韩家之人的脸吗?”

“皇后定然不会善罢甘休的。”

“可小点声,这两年皇后和太子在朝堂之上早已水火不容,孙太傅辞官,如今韩大人回京,东宫和后党倒也势均力敌。”

“这两年陛下的身体愈发病弱,玉迟王又在此时回京,只怕朝中要有大变动了。”

不远处的一位红衣男子将这些书生的谈话都听在耳里,男子容颜绝美,喝下杯中茶水,唇角扬起浅浅的弧度。

此时,落音楼陈先生走进店中,他看到端坐着的红衣男子时如释重负一般,他过去说道:“尺画,我可算找到你了,待会戏就要开场了。”

“抱歉,我这就来。”尺画微微一笑,他放下手中的茶杯,起身往外走去,陈先生见状也立即跟上去。

陈先生问道:“尺画,你真的不和我们落音楼续签契约了吗?”

尺画驻下脚步,回身看向陈先生,笑意不减地说道:“陈先生,你不必再劝我了,我会将这两日的戏唱完,往后我们好聚好散,有缘再见。”

“殿下已经回京,尺画你当真……”

尺画颔首,敛去笑颜,又道:“正是因为殿下已经回京,所以今时不同往日,我万万不能再继续扮演殿下在落音楼唱戏了,还望陈先生见谅。”

陈先生愣在原地,他细细地思索着尺画的一番言论,最终他点头答应,不再多言。

毕竟长安城风云难测,而且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第141章 长庆:3

虽是秋末,但玉迟王和韩清玄回长安那日可谓是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照映在长安城的每一处,清晨的宣政殿在阳光之下更是熠熠生辉,庄严神圣。

“宣玉迟王、韩清玄觐见!”

随着侍从的传唤,满朝文武百官无不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留意着走进宣政殿的两位年轻男子。

两位年轻男子来到高堂之下,而高堂之上则端坐着大齐江山的最高统治者——长庆皇帝。

冠冕十二旒之下,皇帝疲惫的眉眼间有着些许笑意。在他的身后有一道珠帘,端坐着大齐江山另一位手握大权之人——皇后。

皇后浓厚的朱唇浅浅含笑,与皇帝一样,她的目光停留在走进宣政殿的玉迟王和韩清玄的身上。

“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玉迟王和韩清玄下跪拜道。

“免礼平身。”皇帝开口回应,并抬手示意。

“谢陛下!”

皇帝又道:“此次玉门关时疫,两位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是大齐江山和百姓们的功臣,如今回京,朕与满朝文武为你们接风洗尘,共庆此刻。”

“谢陛下隆恩。”

“你们对大齐有功,对你们的赏赐朕会与各位大臣再三斟酌,你们且安心等候便是。”皇帝说道。

“谢陛下。”

“陛下!臣有事启奏!”朝臣中走出一位中年大臣,正是礼部之中掌管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卿张佑。

“张大人请说。”皇帝颔首道。

只听张佑说道:“如今我朝与高丽商贸往来频繁,且明年开春之后,飞鸿长公主与高丽贤王将回京还朝,臣与众位鸿胪寺官员商议,认为最好有一位使臣即日启程前往高丽,不仅可以带队商贸,而且完成商贸后还可以亲自迎接飞鸿长公主还朝。”

皇帝点头,甚是赞同,他说道:“如此甚好,张大人的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张佑唇角轻扬,说道:“回陛下,臣与众位鸿胪寺官员一致认为,韩清玄韩大人再合适不过。”

“韩大人年轻有为不说,更是昔日的状元,见多识广,定然对高丽有所了解,且韩大人诗名远扬,在高丽颇负盛名,此番由韩大人带队定能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满朝大臣的神色变得微妙至极,人人皆静观其变,等着皇帝的回应。

然而皇帝并未出言回应,只听立在众臣之首的太子开口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只是韩大人刚回京,且出使高丽并非小事,事关两国友谊,还得从长计议才是,使臣的任命急不得。”

张佑说道:“正如太子殿下所言,事关两国友谊,出使高丽之人定然得是一位德才兼备,在大齐和高丽都颇负盛名之人,眼下朝臣之中没有比韩大人更为合适之人,这也是臣与鸿胪寺上下商量之后的一致看法。”

此时,大理寺少卿龚祁开口说道:“鸿胪寺的建议固然是为大齐着想,只是此事还得问问韩清玄大人意下如何,若是强人所难,事情反而会不尽人意。”

众人颔首,于是纷纷等待着皇帝和韩清玄的回应,一时间,朝堂之上的气氛愈发微妙。

须臾,高堂之上传来皇帝的嗓音:“韩清玄,你意下如何?”

韩清玄微微颔首,拱手拜道:“臣此番能够回京是陛下给予的恩典,如今能为陛下排忧,为大齐出使高丽更是臣的荣幸,此事臣全听陛下的安排差遣。”

皇帝微微颔首,不再言语,正当众人以为此事板上钉钉,韩清玄会再次离京之时,却听见耳边传来朝堂之上极为陌生的嗓音。

“陛下,关于此事,臣弟有话不得不说。”

众人定睛看去,发现不是旁人,正是韩清玄身旁的玉迟王。

皇帝也颇为意外,“但说无妨。”

只听玉迟王说道:“此次时疫来势汹汹,在玉门关时,臣弟目睹众多百姓因为时疫失去至亲,甚至失去自己的性命。那时候的玉门关可谓是满目凄凉凶险,是朝中众位大人从未见过的景象。”

“最初,郎中人手不足,且尚未找到药方之时,韩大人身先士卒,亲自熬药照顾病人,鼓励着病人战胜时疫。不仅如此,韩大人更是想尽办法应对此次时疫,若非他指挥得当,提议及时封锁玉门关,只怕时疫早已漫过玉门关,直抵中原各地,让更多的人因为时疫而失去所珍视之物。”

玉迟王抬头看向皇帝,语气真挚地继续说道:“临走前,玉门关百姓更是纷纷含泪感谢韩大人,韩大人于江山社稷有功,于百姓们有恩,百姓们更是期盼着韩大人此次回京能够得到应得的奖赏。臣弟以为朝廷若是不给予韩大人一个公正合理的待遇,只怕天下百姓都会为之惋惜,为朝廷的决定而失望,还请陛下三思!”

说罢,玉迟王拱手深深一鞠,满朝文武百官闻言无不震惊,此番话也只有玉迟王说出来才最为得体适宜。

紧接着,太子亦开口说道:“请陛下三思!”

以太子马首是瞻的大臣们也纷纷开口说道:“请陛下三思!”

最终,皇帝颔首说道:“玉迟王所言甚是,出使高丽的使臣另寻他人,韩清玄有功于天下,理应留在长安为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

“臣定不负陛下和百姓们的期许!”韩清玄颔首拜谢,随后,他听见耳边传来满朝文武的附和之声:“陛下圣明!”以张佑为首的大臣也只能黯然失色,就此作罢。

待声音落下,珠帘之后传来皇后的声音,只听皇后说道:“现已深秋,出使高丽迎回飞鸿长公主一事需要尽快作出决定,依本宫看,此事不妨今日便决定下来,现在可有自愿出使高丽之人?”

正当满朝文武百官默然不语时,一位年轻官员走出来,拱手拜道:“启禀陛下、娘娘,臣胡阳愿意带领商队出使高丽,迎接飞鸿长公主还朝!”

皇帝欣然颔首,说道:“胡大人身为礼部郎中,年轻有为,且习得高丽语,是为此次出使高丽最佳人选。”

“臣多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和娘娘所托!”胡阳再一次拱手深深地拜道。

最终,满朝文武散去,走出宣政殿时,不少大臣议论纷纷,回味着方才朝堂之上的经过。

“玉迟王可真是出乎意料,让我们吃了一个大亏。”张佑向身边的朝臣感叹着。

此时,宋君逸走到张佑的身边,他开口说道:“张大人忘了吗?当年我也吃过玉迟王殿下的亏,如今我们可得对这位殿下刮目相看了。”

“小宋大人所言甚是,”张佑抚着胡须,唇角含笑,“玉迟王倒还真有几分临清王的风采。”

“往后我们还得小宋大人多多提点帮衬才是。”张佑看向宋君逸,眼前的宋君逸虽然年轻,但是已经官至刑部侍郎,且其父刑部尚书宋晞这两年已经几乎将刑部事宜全权交予宋君逸处理,宋君逸可谓是手握大权。

在宋君逸执掌刑部期间,刑部上下运行地井井有条,深受皇帝和皇后称赞,如此下去,宋君逸早晚会位至刑部尚书,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宋君逸颔首一笑,回应道:“张大人言重了,张大人久居官场,君逸应该向你学习才是,今日傍晚若是张大人肯赏脸,君逸请张大人去听戏,如何?”

“我一向好这口,自然会去。”

……

金銮殿内,令歌陪着皇帝叙旧,两人坐下身时,令歌注意到身旁的桌案上放置着《令诗》,他拿过来翻阅,笑问道:“皇兄也看这本诗集吗?”

皇帝微微一笑,说道:“这两年闲来无事,朕便会翻看这本诗集,想象着你的生活。”

“多谢皇兄的关心。”令歌颔首笑道,他抚着诗集被翻阅有损的纸张,一时间心中生起愧疚,“令歌一走就是两年,还望皇兄莫要生气。”

皇帝一笑,安慰道:“朕又怎会生气?知道你过得好,过得开心,朕也开心,而且你也一直给朕写信不说,如今还不远千里地回来看望朕,朕很是欣慰。”

“对了,你和令楷如何?他对你可好?”皇帝询问道。

令歌颔首一笑,说道:“阿楷待我极好,皇兄不必担心。”

皇帝宽慰地笑着,说道:“他待你好就行,要不然朕定不会饶了他。”

令歌微笑脸红,他侧首看见有宫婢在为殿中央的香炉添置香料,仔细一闻是一股淡淡的药香,他转言问道:“皇兄这两年的身子如何?可有按时服药?”

皇帝笑着摇头,说道:“老毛病了,就算按时服药,这人的身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作者感言

昶寒

昶寒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