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42页

不良臣(科举) 十年黛色 4712 2024-05-26 00:00:00

唐挽对丝绸织造的工序并不熟悉,故而问道:“这是什么?”崔老板躬身答道:“回大人,这是缫丝机。”崔老板继续解释道:“蚕茧变成生丝,需要经历的一个沸水化胶的步骤,便是缫丝,八根蚕绪绞为一缕丝线。往常一个工人一天下来也不过缫丝半斤。这缫丝机利用齿轮带动,一个工人可同时处理十六绪,则一天之内生丝的产量就翻了一倍。”唐挽虽不知其中工艺,可崔老板的话她听懂了。按照先前一年六十万匹丝绸的量来计算,翻一倍便是一百二十万匹。这样的贸易量,外商的财富便可大量流入中原。“当真如此有效?”唐挽顿时对眼前的庞然大物提起了兴趣。崔老板说道:“这机器是小民的侄女所制,小民的工坊已经使用了半年。的确如此。”唐挽几乎看到了国库里满是真金白银的场面。钱不是万能的,可钱是实现一切目标的筹码。有了钱,她就可以在东南修船建厂,广开海路,让大庸的铁舰直插南洋;西北则可扩军备战,将广袤的草原纳入大庸的版图。她还要兴建学社、治理黄河、重修官道……眼前这张机器,好像成了开启这一切的钥匙。“如此好物,为何不多做几台,让外面的工人们使用呢?”唐挽问道。崔老板看向谢昭,谢昭便点了点头。唐挽心下了然,看来这两人为了今日已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无妨,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于朝廷和百姓有益,唐挽不介意将这出戏看完。谢昭说道:“回大人,这缫丝机的制作十分精密,臣担心贸然投入使用,会引发民间仿制。到时监管困难,万一又粗制滥造的,恐怕会出现事故。故而今年年初,下官便将这机器的图纸和成品样本送往工部报备。”谢昭的担心有他的道理。大庸国法对人命看得极重,如果在他的治下出现了事故,恐怕乌纱不保。官员的政绩,都要建立在免责的前提之下。“工部尚未回复?”唐挽问。谢昭道:“工部倒是有批复……”“怎么说?”“产责自负。”谢昭道。意思就是,你自己生产使用,责任你自己担。朝廷不否认,也不鼓励。唐挽蹙眉:“是谁批复的,孙钊?”“这……下官并不知情。”谢昭说道。唐挽点点头,却没有再说什么,迈步往外走去。崔老板见唐挽沉了脸色,悄悄扯了扯谢昭的袖子,面含担忧地问道:“总督大人,不会给您惹了麻烦吧?”谢昭望着唐挽的背影,心里也没底:“总要试一试。”之后的几日,唐挽过得十分悠闲。她整日清早出门,走街串巷,四处游逛,身边跟着的也只有一个双瑞。谢昭几次登门来拜访,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答复:“唐大人出门去了。”谢昭琢磨着,唐挽这个态度,这事儿恐怕要黄。其实他不是没想过别的办法。家中有同宗的兄长在内阁,何苦要求到外人头上?一个月前他就写信给谢仪,将缫丝机的原委讲了个清楚,请内阁给与支持。毕竟是造福万民的好事,他以为谢仪不会反对。结果谢仪回复说,工部的权柄都掌握在东阁党的手里,自己帮不上忙,让他亲自与唐挽说明。若不是谢仪在信中言之凿凿地说唐挽是个克己奉公的人,谢昭还不会抱这么大的希望。岂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谢大人。”唐挽望着背身站在官驿门前的谢昭,笑得眉眼弯弯。谢昭转过身,就见她穿着一身月白直缀,头戴黑襆巾,手持折扇微微扇着胸口。一派霁月光风,像是个闲散的文士。“唐公。”谢昭行礼。“谢大人是来找我的?”唐挽问道。不然呢?他站在这儿吹风么?谢昭看着明知故问的某人,压下心头的不满,躬身道:“是。”唐挽笑着走进院子:“谢大人请进来喝杯茶吧。”烹茶的妇人容光绝艳,尤其是眼角那颗胭脂痣,藏匿着万种风情。谢昭不记得官驿里有这样的人物,不禁多看了几眼。谁料那女子突然抬眸,冲他娇媚一笑。谢昭被逮了个正着,霎时间红了脸。他低头,心里琢磨着,自己也是风流阵里走过的才郎,怎么会被个半老徐娘勾动了心思。一双莹白的素手将茶杯推到自己面前,又倒了一杯给唐挽。便听唐挽说道:“多谢夫人。”这妇人竟是唐公的妻子?竟然是一品诰命夫人亲自给他煮茶?谢昭惊诧地抬起头,就见卢凌霄已经扭着纤腰离开了。他低头看看手中的茶杯,端起来喝了一口……烫嘴。“有件事,还需请谢总督帮忙。”唐挽道。谢昭心下奇怪,他求唐挽的事还没消息,怎么又反过来求他?再说,自己只是一地总督,唐挽堂堂内阁阁臣,又有什么事是她做不到而自己能做到的?“唐阁老请说。”谢昭道。唐挽从怀中抽出一封书信,递给谢昭,说道:“谢大人请看。”看抬头的称谓,当是一个学生写给自己的老师的。再往下看去,便知这位“老师”指的就是唐挽。信中讨论了两件事。第一,鼓励各行各业的“创造性举措”,尤其是农业、手工业中的“跃进式改良”。各府、县酌情汇总上报,视质量给与嘉奖;第二,对改良之器物进行立案审批,有效果的由朝廷酌情推广。对发明人给与嘉奖。这信中的内容,无一处在说缫丝机的问题,却又每一句都在解决江南的困境。谢昭翻到最后一页,只见落款上赫然是工部尚书孙钊的名字。原来这些天,唐挽并非坐视不理,而是在做更深远的筹谋。她是从这小小的江南织造园,看到了全天下。谢昭忽然有点想哭,族兄果真没有骗他。这位唐公,是个做大事的人。唐挽神情散漫地喝着茶,等他读完信,便说道:“此事由江南而起,便用这缫丝机来做首例。我与孙钊说了你的想法,他很认同。只是此事落实到政策层面上,还需更多的推敲。我让他直接联系你,你有什么想法和顾虑,尽管同他讲。”唐挽笑了笑,又道:“孙尚书是我的学生,为人务实,且脾气耿直。你莫要同他客气。一应的客气话,他很有可能是听不懂的。”谢昭压下心头的潮湿,说道:“咱们大庸若能多几个这样耿直的官员,就更好了。”唐挽垂眸,似乎想起了什么,唇边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其实大庸的肱骨不在京城,而在地方,在每一个知府、知县的身上。所有的政策都由他们传达,百姓的喜怒哀乐,也唯有他们最清楚。地方上吏治的担子,比京城更重。希望谢大人能够多加督导,做好传声筒的工作。”这番话说得谢昭心潮澎湃。从来都是京官清贵,就连刚入仕的进士,也知道留在京城就是好,外放地方就是不好。可如果人人都要求清闲,这庞大的朝廷,繁杂的琐事,又由谁来做呢?这个下午,谢昭与唐挽聊了许多,最后竟有相见恨晚之感。谢昭忍不住感叹:“唐公的学识和见地,谢某佩服。私以为普天之下,也只有您能与谢阁老并肩了。只可惜……”只可惜这两人政见不同,分属二党,竟成了政敌。谢昭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因为他察觉出不妥来。唐挽以东阁党党首的身份到此,已经很尴尬了,自己何故要再提党争这一茬呢?于是谢昭笑着找补道:“若不是因为主张不同,唐公与谢公,当能成为知己。”唐挽垂眸浅笑,道:“我与元朗本就是知己。”谢昭愣了愣,本能地不太相信。可看着眼前人,又莫名觉得就该是这么回事。棋逢对手的敌人,也可以使莫逆于心的朋友。唐挽却没有让他继续胡思乱想下去:“我这几日在市井中听到些传闻,说是有一位儒学大家正在重注四书,你可知道?”谢昭点点头,说道:“确有其事。唐公想要见那位先生?”“正是,”唐挽身子前倾,道,“可能帮我引荐?”谢昭笑道:“唐公来的不巧了。您所说的那位先生,七日前刚刚离开。说是回老家去了。”唐挽蹙眉:“他老家何处?”谢昭道:“广西柳州。”唐挽挑眉,这不挺巧的么?※※※※※※※※※※※※※※※※※※※※这两天飘在外面,大家的评论没来得及回复。咳咳,船戏会有。唐挽和元朗的年龄,有人在计算吗?至和九年到今天(掰着手指头)……反正他们是神仙,老了也是神仙颜23333第192章 唐挽的车马于次日天明离开了余杭。本打算绕道大名府去见冯楠, 结果岳易书院的院监回信来说, 冯楠和沈榆一起去福建云城,参加白马书院的雅集去了, 已经走了小半个月。唐挽便决定直接往柳州去, 左右广西和福建离得不算远,等拜访了“那位先生”,还可以去见见他们。一路舟车更迭,到达柳州府境内, 已是七月末了。炙热的骄阳灼烤着地面,天地就好像一个大蒸笼, 上下夹击, 让人避无可避。城门洞的阴影下站着柳州知府和一众属官。知府马凤英今年三十有六,在柳州任上已经做了四年了。人人都知道柳州的地方官不好做, 只因这是唐阁老的老家, 稍有点风吹草动就能吹到内阁去。故而马知府上任至今,一直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罢了。可谁能料到,在他的任上竟然迎来了唐阁老回乡。打从消息传来的那一天起,马知府就没睡过一个好觉。他一面命人清查积压的公案,一面重理财税记录, 又忙着整顿街道、治/安/维/稳, 搞得整个柳州人仰马翻。马知府的老娘也日日在后堂里烧香拜佛, 只盼着儿子不要出什么事才好。战战兢兢了一个月, 唐挽终于到了。“下官柳州知府马凤英, 恭迎唐阁老。”汗水顺着脖子流下,洇湿了雪白的领子。素白的袍角闪过眼前,便听一个声音说道:“马知府太客气了。我是来省亲,并非视察。诸公该忙什么便去忙什么吧,不必张罗。”马凤英闻言先是一惊,看了看身后的属官,不知是不是自己排场安排得太大了,惹了唐阁老不快。他壮着胆子抬起头,想要观一观颜色,却见一个面如冠玉的年轻人正含笑望着自己。这人怎么会如此年轻?脸上竟无半缕青须,瞧着不过三十出头的模样。可马知府明明记得,这唐阁老是至和九年的进士……到如今,怎么算也当过了不惑之年了。果然是京中风水养人,与他们这些凡夫俗子就是不一样。话已然说到这个地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下去:“唐阁老一路劳累,下官已在舍下略备薄酒,请唐阁老稍作休息。”唐挽没有说话,马凤英就不敢抬头。众人都拿不准这位唐阁老是个什么脾气,气氛一时有些尴尬。此时忽从车内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有饭就吃点,我饿了。”唐挽无奈地笑笑,说道:“既然夫人发了话,那就劳烦马知府了。”车里的那位是唐阁老的夫人?马知府掀开轿帘,对自己的长随说道:“你先回去,跟顾大娘说一声,有夫人在。那些莺莺燕燕的,都撤了,啊。”陪酒的莺莺燕燕没有了,原计划的同桌用餐自然也要取消。一到地方,马知府便给唐挽夫妇安排了一处雅室休息,自己躬身退了出来。他对唐挽的脾气喜好并不了解,不过好在唐挽身边有个长随,还可以打点一二。双瑞被塞了一块二十两的银锭子,袖口里沉甸甸的。他眯着眼睛笑了笑,说道:“知府大人怎的这样客气?小的可受不起。”马知府陪着笑脸说道:“小厨房里准备了不少菜色,不知唐阁老爱吃什么。还要麻烦小哥去看一眼。”双瑞笑着点点头:“好说。”厨房里鸡鸭鱼肉齐备,可见马知府是真的用了心的。双瑞眯着眼睛走了一圈,抬手点了四盘菜一道汤。马知府跟在旁边观瞧,不禁有些惊讶。四盘都是最家常的素炒,其中只有一碟摊黄菜还能勉强算个荤。马知府有些奇怪,难不成是银子没给到位,这长随给自己使绊子呢?“没了?”马知府问道。“没了,就这些就行。”双瑞说道。“这……”马知府脸色一变,“这样的菜品怎能用来招待阁老?恐怕不合适吧?”双瑞闻言,脚步一顿,古怪地笑了一声,说道:“鸡鸭鱼肉京城哪里都是,可是阿谀奉承的官吏,却不好捉。如今京察有多严格,马知府该是清楚的。”马知府一怔。却见双瑞靠近,拍了拍自己的肩膀,说道:“知府大人,二十两银子买您的乌纱帽,您说值不值?”待双瑞走了,马凤英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他抬起袖子擦了擦额上的汗,暗自点头,值啊,真值。午饭过后,唐挽负手立于廊下,静静望着眼前这方小花园。她年幼的时候,曾随父亲在这府邸中住过一段时日。可她当时毕竟太小了,能留下的记忆,也不过一些零星碎片。院子里的这棵银杏树她倒还有些印象,那是她五岁生辰时,父亲亲手种下的。如今,已是亭亭如盖了。既然回到了故土,便挡不住思潮涌动,生出许多感慨。唐挽当即拜别了知府,登上马车,往城外的莲花山而去。莲花山上有间书斋,那是唐挽从小长大的地方;书斋里面有个脾气古怪的老头,那是唐挽从小跟随的老师。其实当唐挽得知她所寻找的那位先生在柳州时,心里就已经有了猜测。柳州就这么大,学问足以开山立派的先生,也不过就老师一人而已。唐挽越想越笃定,这位世人口中传颂的“新学”大师,就是自己的老师赵谡。

作者感言

十年黛色

十年黛色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