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40页

不良臣(科举) 十年黛色 4665 2024-05-26 00:00:00

这样的罪名,应该立刻召顾争鸣回京待审。可大敌当前,边关岂能易主?谢仪立即有了决断。他提笔写下一封密函,命楚江亲手交给拱卫司的魏三爷。楚江已猜出了密函的内容。他年轻的脸上满是凝重,沉声道:“上翁如此行事,恐怕并不符合新法规定。”内阁中只有他们二人。谢仪神色淡然,说道:“如若国破,新法何存?你只管去做,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楚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眸中满是痛苦,终于接过那封密函,转身而去了。吴鹏的奏折被压下,人也被关进了诏狱中。事发前后不过一个时辰,谁都没有惊动,就连唐挽都不知道有这样一段插曲。吴鹏究竟是如何知道这一绝密的,暂且不提,朝中一切交给谢仪。八月中秋的前一晚,顾争鸣终于从宣化到达了彭城。就像十几年前的唐挽那样,他被一个竹筐装着,放下了城墙,入鞑靼大营面见铁吉。通市的好处是明显的。稀缺的物资,渴望的知识,都能通过这个方法获得。何必要打仗呢?劫掠的好处是部下的,战争的成本却是铁吉的,更何况还要时刻提防着那些反目的兄弟们。不如背靠着富庶的大庸,尽情享受余生。顾争鸣是个出色的说客,他的一切建议都是替铁吉打算。铁吉被打动了,他同意了顾争鸣的建议。议和、通市,还有接自己的孙子回家。没有比这更圆满的了。密谈进行的很成功,顾争鸣连夜返回彭城。铁吉亲自送他到鹿砦前,笑着问道:“贵国的唐阁老一向可好?”顾争鸣怔了怔,只得说道:“唐阁老身体康健。”“请总督大人替我带句话,”铁吉道,“我的肠胃一直不好。”铁吉的肠胃不好,又与唐阁老有何关系呢?顾争鸣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他还是答应了,并且在给唐挽的信中,提到了这一句。不多时,唐挽的回信到了。她让顾争鸣转告铁吉,少吃高粱面。铁吉闻言,哈哈大笑,道:“互市一开,就能吃到你们中原的稻米了。想必我的肠胃也能慢慢好起来了吧。”这些对话都发生在唐挽和顾争鸣之间的密函中。真正的议和奏折,九月才传回京城。得知铁吉已同意议和,知情的几人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庸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鞑靼,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能为西北边防减轻压力,为大庸迎来哪怕十年的修养生息,这场议和就是值得的。战争的阴云散去了,朝内的气氛也缓和了下来。危机解除,京城百姓们的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神色。之前那些诋毁新法、诋毁党派的言论,霎时不攻自破。街头巷尾一时又传出歌功颂德之声。然而唐挽却没有那么乐观。铁吉的态度早在她预料之内,真正的麻烦却在朝廷。十月,顾争鸣再次上奏,请议三项大事。第一是封,便是铁吉及其子弟的封号;第二是贡,即铁吉及其属部的入贡时间、入贡周期以及入贡数目;第三互市,便是封、贡完成后的通商之事。互市是和谈达成的基础。可偏偏就互市这一条,在朝廷中引发了非议。马市已被禁止了几十年。至和年间卢焯等大臣联名请求禁市的上书,又被有心人翻出来,在朝野中传播。可今时不同往日,过去的政令已无法指导今日的时局,这是满朝上下的共识;反对专政,大事须由公议裁决,这是另一个共识。于是廷议又开了,这一回所有的官员都要参与其中。封贡两项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不必再议。唯独互市一项,官员们立时被分成了两派。反对者自然也有他们的道理。鞑靼内部制度混乱,互相之间有战争也有往来,开市之后,难免交易的资源落入尚在敌对状态的部落手中,那就是养虎为患。更何况互市势必引发边防疲惫。万一对方再次发难,岂不又面临外辱?这些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担心资源供给敌人,那么就对交易的物品进行限制。鞑靼想要锅,铁锅自然是不能卖的,因为铁可以铸造兵器。不妨卖出广锅,且要求购买的时候拿铁锅置换,如此不又将铁的资源收回了自己的手中吗?此外,彭辽总督陈延光又上奏了边防整饬的计划,力保边防军力不会废弛。东阁党人在积极提供应对的办法,翰林党人亦从舆情方面给与支持。朝廷最大的两个党派在此事上难得地达成了一致。开市,已成定局。而反对者仍不甘心。他们要求支持派保证保证百年之内铁吉不会再犯边境。这就是明显的不讲理了,谁能给未来做担保呢?就连学界也出现了讥讽之声。兵家传人孙应龙在稷下学宫开坛时,就明确地议论过此事。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就算是孙子再世,也不敢保证每战必胜。廷议经历了半个月的拉锯,终于有了结果。参会四十四人中,最后有二十九人同意互市。开市的政令,通过了。诏书终于顺利地发下。朝廷封铁吉为顺义王,赐红蟒袍一袭;铁吉的两个儿子封为都督同知,赐红狮子衣一袭,其余部将封官的共三十八人。自此,鞑靼的骑兵变成了中原的将军,他们的铁蹄终于不再进犯边疆。全部的代价,不过几件红袍而已。文渊阁上,唐挽登临而望。北边的烽烟终于暂时熄灭了,南边的海岸线也迎来了绝对的和平。一直捆缚着大庸的国防枷锁,终于就此解除。这个沉睡了许久的国家,终于在他们的手中渐渐苏醒。这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是运气,也是必然。长风如赞歌,鼓动着唐挽的衣袍。她拍遍栏杆,吐露胸中意气。往后,她有更大的抱负要去施展。父亲、闫公,还有那些为新法流血牺牲的诸公,尽请看着。※※※※※※※※※※※※※※※※※※※※十黛才发现今天是520。人们总是习惯给数字赋予一些特殊的意义,好让平凡的日子显得不那么平凡。Anyway,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正在热恋,十黛祝福你享受当下的人生状态。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 is called 'present'.比个心,亲一口~ 要你亲回来~第189章 建成七年, 上元灯会。焰火表演刚刚结束,广场上的人正三三两两向四周散去。皇帝跟在唐挽身边,眸中难掩激动的神情:“东风夜放花千树。学生今日才明白这词中的意境!”唐挽瞧着他的样子,淡淡含笑,道:“皇上以后可以多来街市上走动, 体会世态民情。”皇帝自然是乐意的, 可转念一想:“就怕母后不许。”比如今日,若不是唐阁老开口, 太后是定然不准他出宫的。唐挽睨了他一眼, 说道:“太后娘娘久居深宫惯了。可皇上是年轻人, 总是囿于高墙之内,恐怕见识浅薄。”“老师说的有理, ”皇帝小步走到跟在唐挽身边, “老师闲下来,也多劝劝母后吧。”唐挽却笑道:“皇帝何不直接说与太后听呢?”皇帝从未生出过这样的想法。且不说子女对父母, 总会习惯上地顺从。即使他真的说了, 母后又如何会听?母后对他,总归是不满意的。皇帝想, 若是母后能像老师这样宽容平和, 自己也应当能做的更好。唐挽抬手指了指前面的茶楼, 道:“我们进去坐坐。”茶楼里很是热闹。一楼大厅搭着戏台子,正在猜灯谜。两人沿着一旁的楼梯上了二层, 抬眼就看见个熟人。冯晋阳独自在桌前坐着, 面前却摆着四只茶杯, 当是有同伴离席了。他见唐挽和皇帝走来,眸中满是惊讶,急忙起身行礼:“臣……”“朕今日是微服出巡,冯阁老不必多礼。”皇帝双眼发亮,声音也不自觉高了许多,一脸高深莫测地笑着。唐挽无奈地看看四下,若不是周围足够热闹,众人又都被楼下戏台上的灯谜吸引,恐怕现在整个茶楼都知道他们的身份了。几人在桌前坐下,冯晋阳唤来小二,取了两只干净杯子,给他们倒茶。“你是与谁一起来的?”唐挽问。冯晋阳道:“同我夫人和我姑娘,还有谢家姑娘。我夫人带着两个小丫头在楼下猜灯谜,留我在这儿看座。”“元朗如何不来?”唐挽有些奇怪。这大节下的,他把女儿丢给冯晋阳,自己做什么去了?“他说有事要忙,也不知是何事。”冯晋阳将倒好的茶端给皇帝,又给唐挽倒了一杯,问道:“元宵佳节,你不陪你夫人吗?”说完,又觉得多此一问。唐挽带着皇帝,自然不能再带夫人了。“今日云间观里有法会,她同几位夫人一道去了。”唐挽道。楼下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灯谜结束了。戏台上人群散去,各自回座。冯晋阳的夫人齐氏一左一右拉着两个小女孩走来。她上到楼梯口,见桌前多坐了两个男子,便顿住了步子。冯晋阳冲她招手,道:“过来坐,不妨事。”齐氏是见过唐挽的,另一个年轻人她却未曾见过。两下见了礼,各自落座。齐氏见唐挽和冯晋阳都对这个年轻人颇为客气,便知是个人物。她只管照顾两个孩子,不多看也不多说。谢莞儿一见皇帝,便将小嘴一撅。她已经知道“童养媳”不是什么好话了,心里给皇帝打上了坏人的标签。谢莞儿悄悄对身边的女孩耳语,一边说,一边还斜眼睨着皇帝。她身边的女孩名叫冯恬恬,与谢莞儿年纪相仿。两个小姑娘一边打量着皇帝一边咬耳朵,皇帝被她俩看得浑身不自在,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肯定没说他什么好话。正在此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唐兄?”唐挽以为是在唤自己,可听声音又不觉得耳熟。转头看去,只见一个年轻的士子大步朝他们走来,灼灼的眸子却是望向皇帝。唐挽恍然想起来,好像是那回遇见的清谈的学生之一,名字却记不得了。皇帝已然起身,拱手道:“沈兄。”对了,沈卿彦。沈卿彦很激动。自从那次见面之后,他时常想起“唐翊”,一直想找个机会再切磋一番,谁料这人竟好像凭空消失了。任他找遍了所有的馆社客栈,也见不到人影。“没想到竟在此重逢,”沈卿彦激动得满面红光,道,“我正与几个朋友说起你,唐兄可愿见见他们?”皇帝看了唐挽一眼,唐挽却没说什么,只让他自己拿主意。皇帝正愁被两个小丫头当面嚼舌头,便爽快说道:“也好。”“太好了!”沈卿彦脸上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道,“唐兄请随我来。”他上前携了皇帝的手,朝不远处一桌年轻的士子走去。走到半路,沈卿彦低声问皇帝:“唐兄,那一桌上坐的是何人?”皇帝一笑,道:“是我的老师,和他的朋友。”竟然是“唐翊”的老师!能教出这样惊才绝艳的学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物?沈卿彦后悔刚才没有趁机讨教一二。他转过头看向唐挽的背影,莫名觉得有些眼熟。他自然觉得熟悉。即将到来的这场会试,唐挽是主考官。他年前去贡院看考场的时候,曾远远见过唐挽的身影。可此时却想不起来了。“你就这么大大咧咧地带着皇帝出宫,不怕出危险?”待人走远,冯晋阳方才问道。唐挽一笑:“这太平盛世,老百姓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谁还会存心害皇帝呢?更何况这四下里都是拱卫司的人,有何可怕。”冯晋阳闻言,四处张望,果然看到几个形迹可疑的男子。他撇了撇嘴,说道:“干他们这行也不容易,都没个年节假期。”两个小姑娘吵着要吃元宵,齐氏便带着她们下楼去了。桌上只剩了他们两人。唐挽举杯饮茶,道:“你老实跟我说,元朗到底做什么去了?”冯晋阳也是真的不清楚:“想必是翰林党内的一些事吧,他不方便与我们说。眼下两党虽是合作,可到底不宜太过亲近。匡之,你也要注意你的位置。”此话倒是不错。如今她和元朗身份特殊,个人的情感,不能强加于党派的意志之上。不远处传来一阵言笑声。唐挽循声望去,只见皇帝坐在同龄人中间,脸上再不见皇宫里的拘谨,反而多了几分恣意洒脱。唐挽不禁也勾了唇角,也是时候,多培养些后来人了。二月,贡院钟声敲响,会试又伴着一场大雪到来了。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唐挽裹紧身上的毛皮大氅,怀里抱着热腾腾的火炉,在白雪覆盖的贡院里缓步而行,身后是两位陪考的翰林。当初她参加会试时,与贡院无缘。没想到今日竟以这样的方式重临旧地。考试的号房有一面墙是空的,为了方便监考。号房里虽然设有火炉,可耐不住寒风呼啸,学生们各个都在发抖。唐挽眼看着一个学生怕砚台结冰,将砚台放在怀中暖着,一时心下唏嘘。“给每个号间再加个炉子,每人多添一条毯子。”唐挽吩咐道。旁边一个翰林说道:“启禀阁老,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的天气,也不失为一种考验啊。”唐挽顿住脚步,侧头看他,唇边一丝笑意:“郑翰林,是吧?”“是下官。”郑翰林自觉刚才那番话说得颇有水平,见唐挽果然注意到了自己,心中亦升起一丝雀跃。翰林院是个清苦衙门,谁都不愿久呆。能让唐阁老记住自己,日后高升也就有指望了。“郑翰林的典故倒是用得好。”唐挽转向左右,吩咐道,“给郑翰林拿一把椅子来,就放这儿。学生们考多久,他就陪着坐多久。”

作者感言

十年黛色

十年黛色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