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34页

不良臣(科举) 十年黛色 4718 2024-05-26 00:00:00

“谁会来?”唐挽问。元朗道:“自然是想要窥探你我的人。”元朗这番话颇有几分故弄玄虚,不过唐挽却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新法推行到这个地步, 已经切实威胁到了许多人的利益, 想必他们也会有所行动。在内阁里安插眼线,当是最必要的一步。唐挽和元朗已经有多半个月未曾见面了。今日的相遇虽是偶然, 但在有心人眼中, 像极了刻意的安排。他们把门关得越严实,就越是勾引着那些窥探的眼睛。元朗也留给了他们窥探的借口。两位阁老关起门来吵架,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而那些心怀鬼胎之人,正可以利用“劝架”的借口进来一探究竟。“如果来的是沈榆,或是冯晋阳呢?”唐挽低声问道。元朗的呼吸滞了一瞬, 沉声道:“他们不会来。来了, 就一定有问题。”唐挽和元朗的关系如何, 这两位同年最为清楚。愚弄旁人的借口, 他们岂会相信?除非他们也生出了窥探之心。唐挽只觉得心头发冷。这么多年风雨同舟, 她对冯晋阳和沈榆的信任不亚于元朗。可当初闫炳章又何尝不是一样信任过徐阶呢?人心的可贵,有时就在于它的脆弱。“你可有怀疑的人?”唐挽问。元朗苦笑:“我连对方是谁都不清楚。可能是宗室、可能是太后,甚至可能是隐藏在角落里的徐党旧臣,”他关上最后一道门,低头看着唐挽,“匡之,这一次和我们以往经历过的都不一样。对方在暗,我们在明。一切的筹谋,都在对方手中。”日影西沉,房间里光线昏暗。元朗背对着窗口,面容便隐藏于身前的阴影中,唯有一双眸子灼灼发亮。唐挽上前一步,哑着声音问道:“你到底发现了什么?”元朗转身将桌上的灯芯点燃,西暖阁中立时便充满了光亮。此处是元朗平日里办公的所在,桌椅摆设古朴简洁,盛放文件的角架杂而不乱。元朗的目光似有所指,对唐挽道:“你看。”唐挽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房间另一侧的角落里堆满了奏折,垒起来足有半人高。“这些都是所谓的‘谢党’参你的折子,”元朗勾了勾唇角,道,“哦,还有一些是‘唐党’参我的。我都放在一起了。”唐挽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奏折,内心的震惊无以复加。诚然,以内阁的争斗来转移变法的矛盾,是她和元朗一早就定好的计划。可如今这一切的发展似乎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唐党、谢党……这些原本虚无缥缈的字眼,终于具象在他们面前。震惊之后,唐挽心头又生出疑虑。从来朝中结党,或以裙带为附,或以利益联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少不得悉心的经营和时间的催化。闫炳章用了二十年才罗织了闫党的势力,而徐阶用了三十年,才终于取而代之。然而新内阁组建才不过五年,她和元朗虽然声势崛起,却从未用利益来迎结攀附过。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形成如此势头?唯一的解释,有人在利用他们,搅弄朝局。唐挽转头看向元朗,元朗也正静静望着她,唇边一丝苦笑。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他们企图利用舆论来转移变法的矛盾,也终于被舆论捆缚,逼上了悬崖。无声的沉默中,唐挽的心如擂鼓般跳动着:“关节在于……关节在于找出是谁在幕后操控。他们的目的是打压新法,还是弹劾你我。”“有区别么,”元朗沉声道,“不论对方的目的是什么,新法走到最后一步,终要和皇权对抗。没有一个稳定的朝局,我们如何一争?”“朱批御笔就在我手中,我们已经掌握了皇权。”唐挽迫切地说道。元朗却是摇了摇头,抬手握住她微微颤抖的肩膀,道:“匡之,你如此聪慧,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皇权不在一支笔,而在人心。”朱批的御笔代表着无上的权力,然而这权力的基础却在于皇室的信任。这支笔曾经给过陈同,现在又给了唐挽。皇帝相信谁,便可以交给谁。哪一日不信了,自然也可以收回去。天地君亲师,纲常有序,这是连目不识丁的百姓都深知的道理。皇帝再怎么昏庸无能,也是天下的主宰。臣子再贤明,若有窥视神器的心,就人人得而诛之。皇权不是朱批御笔,不是明黄冕旒,更不是乾清宫的那张龙椅。千百年儒教一统,皇权已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元朗说的没有错。不论背后是谁在操控,他们最终的对手都不是一人一隅,而是儒教一统的天下,和奴性深种的万民。唐挽忽然明白过来。一切之所以这么顺利,就是因为尚未触及到皇权的根基。而眼前堆积如山的奏折就是对他们的警告,若他们敢越雷池一步,就逃不过身败名裂的下场。真想通了这一点,唐挽反而冷静了下来。她的前半生已是荒唐,后半生何妨再疯狂一把。激流来袭,她只进不退。“我有一个想法。”唐挽沉声道。元朗笑了,道:“我们应该想到一处了。”内阁的正堂里静悄悄的。太监吴怀手捧着茶盘,在黑暗中四下张望。今日他刚刚下值就得了唐阁老进宫的消息,于是急忙回来观望。他眼看着唐阁老和谢阁老一起进了内阁,这么久都未曾出来。这两人在里面说什么悄悄话?此事当报给太后知晓。吴怀琢磨了许久,便借着送茶的借口,往里面探去。西暖阁里有亮光。吴怀小心地推开隔门,轻手轻脚地往里走,耳朵捕捉着空气里的低语声。木门被推开,发出“吱呀”的声响。房间里的谈话声戛然而止。“谁在外面!”※※※※※※※※※※※※※※※※※※※※这章略短小。为啥?快去看一眼本书的字数,十黛想要凑个整截图作纪念23333突破60w字大关,今晚留评的宝宝都有红包奖励~ 感谢陪伴,啾咪你们~第181章 外隔间木门“吱呀”的声响在空气里回荡。唐挽和元朗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 走到门前。“谁在外面。”元朗抬手推开门。房间内的光线倾泻而出, 照亮了黑暗中的人影。元朗微微一怔,哑声唤道:“瑞芝?”竟然是沈榆。沈榆笑了笑, 苍白的脸上竟有一丝慌乱:“刚听说你们两个打起来了, 元朗的拳头我可是见识过的。匡之,没事吧?”“没事。”唐挽面色如常,一颗心却急速坠落,藏在袖中的拳微微握紧。然后就再也没了别的话可说。他们三人隔着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对立, 缄口不言,各怀心事。沈榆当真就是那搅弄朝局的人么?唐挽不愿相信。可他此时此刻出现在这里, 探寻的目光和慌乱的神情, 无不印证着元朗之前的推测。就在此时,一个端着茶盘的小太监出现在外隔间门前, 打破了眼前诡异的寂静。小太监明显也感觉到了气氛的紧张。小太监躬了躬身子, 小心翼翼地说道:“几位阁老叫了茶?”然而眼下的情况,没有人再会为一个小太监而分心了。沈榆意识到自己来错了,神情中尽是懊悔。他再也待不下去了,转过身,几乎是落荒而逃。……唐挽赶在下钥之前出了宫。街市上人声喧哗,晚风和暖, 华灯初上。唐挽透过窗子向外张望, 入目处是无尽的浮华。白圭曾说, 万里锦绣河山, 满朝饕餮蛀虫。唐挽一直以为所谓的“蛀虫”指的是贪官污吏, 今日才明白,其实是指人心的诡谲多变。那些玩弄权术的贪官,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只是在这名利场中行走久了,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样。唐挽曾走过黑暗深处,对人性的恶念并不陌生。可即便如此,她也不愿相信沈榆会是那个在背后离间内阁、搅弄朝局的人。瑞芝一向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这其中,定然有什么隐情。可唐挽的心里又有一个声音说,闫炳章和唐奉辕,也曾同样地信任过徐阶啊。轿子在望嵩楼前停下,今夜兵部众员在此为陈延光践行。早有官员在大门前等候唐挽,见了她的轿子,远远地躬身行礼。唐挽按下心头的萧索,随着来人步入那一片灯火辉煌之中。陈延光回京不久,与众官员谈不上有多少交情。众人不过是看着唐挽,想趁这机与这位站立在权力核心的内阁大臣拉一拉关系。怎料唐挽兴致不高,接连挡了几个人的敬酒。众人再不敢造次,纷纷找了个由头,退席而去了。“唐公何故闷闷不乐?”人群散尽后,陈延光抱着酒壶,挨着唐挽坐下。唐挽挑唇:“这么明显么?”“可不,你把他们都吓走了,没人陪我喝酒了。”陈延光自顾自斟了一杯,也不邀唐挽同饮。他蜷起一条腿踩在凳子上,胳膊挂在膝头,抬眸望向窗外的明月,说道,“唐公,你莫要担心。”唐挽侧头,只见陈延光目光坚毅,沉声说道:“还记着十年前在彭城,你对我说,我不该只是个偏守一隅的将军,我信了你。三年前我要练义乌水军,找你要万石军粮,你也信了我。”陈延光灼灼地望着唐挽,说道,“都说抗倭艰难,可我们终于也赢了。不过是因为你信我,而我也信你。西北的大门,你便交给我吧。”明烛高照,满桌狼藉,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唐挽忽然想起许多年前,她在苏州大宴宾客的那个夜晚。当时她孤身奋战,不知前途艰险,竟也无所畏惧。今日,高朋在侧,她何故灰心至此?陈延光的话虽然没说到点子上,却真真正正说到了唐挽的心里。她该相信元朗,内事自有他来决断。也该信瑞芝,总能迷途知返。人心向来诡谲多变,所以她自己,首先不能动摇。唐挽从陈延光的手里夺过酒壶,将两人的杯子斟满。唐挽举杯,说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此一句,与君共勉。”“好!”陈延光爽快地与她碰了杯。冷酒入喉,热血愈沸。唐挽的心忽然安定下来。她对朋友,向来是赤诚坦荡。陈延光如此,沈榆亦是如此。与其纠结揣测,不如与他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唐挽拿定了主意,明日,她便去寻沈榆。忽然陈延光在她耳边说道:“唐公,我就是随便问问哈,你所谓的‘立大事’,该不会是要造反吧?”唐挽一口酒喷没来得及咽下去,咳得整张脸通红:“陈将军,你哪儿来的这种想法?”陈延光观察着唐挽脸上的表情,确定她不是在刻意掩饰,方才松了口气,说道:“不是就好,不是就好。咱们大庸现在外患未除,可经不起内斗了。”唐挽觉得这酒不能再喝了,于是连推带拽地将陈延光扶上了马背。陈延光上了马,却又俯下身来,在唐挽耳边小声说道:“唐公,等我把鞑靼平了,再琢磨你的‘大事’,啊。”“你可快走吧!”唐挽一巴掌拍在他的马屁股上。马儿受惊往前跑去,陈延光堪堪拉住缰绳,回过头来高声说道:“唐公,我是支持你的!”唐挽的眉头跳了跳。她已经可以预见,日后参她的奏本里,又会多上一条谋逆的罪名。不过陈延光的推测也算不得错。唐挽岁不至于谋反,却也同谋反差不多了。贤臣良相,她这辈子是做不得了。唯“不良”一途,倒还能有些建树。夜已经深了。星风吹拂,酒意发散。唐挽靠在轿子里迷迷糊糊睡了一路,猛然立在这晚风中,只觉得一阵寒冷。唐府的大门前站着一个身影。唐挽半倚在双瑞肩头,眯着眼睛看了看,唤道:“瑞芝?”沈榆已在此伫立了许久。黑夜中,他双眼闪着灼热的光。他转过身来看向唐挽,喉头滚动,道:“匡之,我有话与你说。”这些话不说,他今夜恐怕无法入眠。书房里点着灯烛。唐挽手捧着青瓷茶碗,用盖子荡平上头的浮茶,低头啜饮。茶是凌霄亲手泡的,清香馥郁,提神醒脑。唐挽喝了两盏,果然觉得脸上的热意褪去许多。沈榆就坐在唐挽面前。灯影之下,他形容颓唐,仿佛瞬间老了十岁:“前因后果,便是如此了。”此时要说,便要从四年前的吏治改革讲起。沈榆祖籍浙江,家族在当地也算是个书香世家,族中走科举仕途的子弟颇多。其中有一人名唤沈岱,是沈榆同宗的堂弟。此人是显庆六年的进士,入仕时沈榆尚在福建做学政,待沈榆回京,他已经外派为余杭知府。故而两人这些年其实并未见过面,只有年节的书信往来。然而一切的平静都终结于这场吏治改革。余杭县原是敏郡王的封地,沈岱上任之初,民田兼并严重,官府的税收与在册田产极为不符。沈岱虽然有心上报,无奈宗室在当地根基深厚,无法撼动。和每一个在宗室封地为政的地方官一样,沈岱不得不收起那些读书人的心性,与敏郡王周旋。吏治改革的核心是“考功法”,最注重官员政绩审核。前几年此项法案刚刚推行时,元朗为了肃清纲纪,对不符合审查标准的官吏一向是从严处置。眼看审查组将置,可余杭县的粮仓里却空空如也。沈岱没有办法,只能向百姓“借粮”,以充实府库,应付审查。这个办法在当时并不新鲜。审查组来势汹汹,可当地弊政积累已久,岂能轻易扭转?不少官员都选择先应付过去,待审查组一走,再想法子补救。好在不久之后,清除宗室的行动就席卷了天下。敏郡王被贬为庶人了,他的王府也被查抄,之前兼并的那些土地,也终于分回了各家农户的手中。一切的风波都已过去,余杭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转眼到了今年,又迎来了三年一度的京察。

作者感言

十年黛色

十年黛色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