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88页

不良臣(科举) 十年黛色 4789 2024-05-26 00:00:00

葬礼定在七日之后,送葬的队伍声势浩大,哀乐绵延了整个京城。到底是闫家的小姐,谢家的主母,必定得葬的风光。可就连看热闹的百姓都知道,此时的闫家不过回光返照,再也风光不了多久了。曾经那些依附着首辅门楣的大臣们,似乎也在一瞬间有了读书人的气节。除了唐挽等几个元朗的同年之外,来吊唁的宾客寥寥无几。早春的寒风里,闫炳章抚着爱女的墓碑,低头垂泪。这个年近七旬的老者,终于显现出了颓败之势。京城的百姓都是健忘的。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谢仪贪腐一案,很快就无人问津了。元朗闭门治丧,唐挽官复原职。汪世栋仍被关押在诏狱,好像已经被人彻底忘记。唯有一人还没有忘,那就是冯楠。此时的冯楠已经离开了督察院,受命右春坊右谕德,又做回了翰林院内的一个闲散文官。他拎着一壶酒,坐在唐挽家院子里的西墙下,叹道:“匡之啊,我们这群人兜兜转转,又都回到了原点。这十年光阴,到底是虚度了。”唐挽明白他心中的苦闷。他是不甘心,十年磨一剑,真正出手时却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泄尽了全身力气。唐挽心中也有不甘,但她和冯楠不一样。她已经看到了平静的水面下,翻覆暗涌的波涛。徐党与闫党的这一番争斗,终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可也不能算是失败了——毕竟满朝上下都已经看到了皇帝的态度。曾经那些被闫党压得抬不起头的朝中清流,终于又看到了希望。倒闫,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个时节,还有一件大事,与唐挽息息相关。阳春三月,又到了会试出成绩的时候。今年的考试与往年不同。往年会试之后还有一场殿试,一甲三人由皇帝钦点。今年圣躬违和,殿试就免了,改由内阁确定人选。在阅卷的制度上也做出了修改,不仅要用朱漆将卷头封藏,还要求将卷子都编号誊写,与原卷分离。这样也就无法从笔迹上露出考生的信息了。这誊写新卷,封印原卷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国子监的头上。既然是对会试的公平性有利的举措,唐挽自然是支持的。于是组织了各直讲、博士,又从翰林院抽调了部分散官充人手。轮班倒替,抄了整整三天两夜,才终于将一百五十七份卷子誊抄完成了。唐挽随手抽了一份来看,发现今年会试所用的考题,果然不是年前自己拟定的那一道“江南建区”的题目。唐挽想起当初自己出题的时候,还期待着能由此选出几个有真知灼见的学子。如今看来,不过奢望。皇帝不喜欢真知灼见,朝廷也容不下真知灼见。最好中正庸和,才能天下太平。将誊写好的新卷送入内阁,原卷封存府库。唐挽的工作就算完成。接下来就是内阁阅卷的程序。阅卷的官员都是阁老重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卷子被分为五等,优、良、中、可、差。阅卷时,考官一字排开,上一个人看完了,便评上自己的分数,再交给下一个人,呈流水作业。理论上考官们对于文章的评判不会差别太大,相邻两个档位的评分出现在一张试卷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张卷子上同时出现了“优”和“差”两档,那就是问题试卷,需要集中讨论,再行评判。因此阅卷的阁老们也有了默契,基本按照第一个人所评定的标准上下浮动。官员们的所求无非就是个平稳,大家不要起争执,和和气气把差事办完,就是成功。内阁阅卷完成后,卷子会重新发回国子监,和原卷一一对应,整理中选的名单。卷子上都有对应的编号,整理起来倒不算麻烦。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这个环节。主管此事的是一位博士,姓林,以前在大名府做教谕,三年前赶上地方官拔擢,才进了京城。他是个做学问的人,于官场结党攀附之道并不热衷。因此也只是一味地埋头做事,唐挽上任这一年,很少听到他的声音。这一次林博士却是主动走进了国子祭酒的书阁。他进来的时候,唐挽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已经快到下班的时辰了。说明林博士要说的一定不是一件小事。唐挽便又坐回了桌后的太师椅上,十指交叉,等着他的下文。林博士带来了一份试卷。手中这份卷子,论据清晰,立论高远,是个好文章。初一看,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阅卷官给出了三个“优”两个“良”的评判,是稳稳的进士及第了。唐挽又看了一遍,才终于看出了奇怪的地方。这卷子的内容与考题不符,说文不对题,差之千里都不为过。倒是可以和之前送上去的另一道备选题目对得严丝合缝。唐挽立时便明白了这里头的猫腻。定是有人将考题泄露了出去,却没有告诉学生还有另外两道题目。故而学生只准备了这一篇文章,自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上写。究竟是谁泄露的呢?文不对题这么大的纰漏,阅卷的众位阁老竟然谁也没看出来么?她又低头看了一遍手中的卷子,确认自己的判断无误,问道:“这卷子是谁的,查出来了么?”林博士说道:“考生的名字叫马世英,”他顿了顿,说道,“是兵部左侍郎马跃的侄子。”唐挽眉头一挑。这位马跃她曾听说过,之前以瑞王府讲师进兵部左侍郎,入阁也有年头了,是闫党的核心要员之一。既然是他的侄子,怪不得那几位阁老“眼拙”了。“大人……”林博士看着唐挽,眸中的担忧显而易见。他知道唐挽是徐阁老的门生,因此才敢将这件事与她说明。可真的说出来了,心中又不免害怕。朝中的争斗他并不清楚,他也只是想安安静静做自己的学问。那为什么还要说?许是因为骨子里那一点读书人特有的洁癖。要是连科举都不公正了,天下哪里还有公平可言呢?唐挽一眼便看出了他的心事,笑了笑,说道:“林博士放心,我定会妥善处理,给学生们一个说法。也一定会给你一个交代。”林博士点了点头:“多谢大人。”可眸中忧虑未减。“如果这件事最终不如我们所想,那这卷子便是我一人发现的,与你无关。”唐挽道。林博士的心这才放了下来,面上一松,又有些羞愧:“大人……一定觉得我是贪生怕死之辈吧!”唐挽淡淡一笑,说道:“你若真的贪生怕死,又怎么会来找我呢?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主动向上峰汇报,是最得体的反应。作为你的上峰,我若不能保护你的安全,才真是羞愧至极啊。”林博士不禁重新审视起眼前这个年轻人。他比唐挽年长十岁,心里一直对这个年轻的上峰生不出敬重之情。虽然有探花的功名,也不过就是个未经世事的年轻人罢了。直到今天唐挽这一番话,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这个年轻人,不论是境界格局,还是情怀气度,都远非自己可比。唐挽却并不知他心中所想,怕他担忧,还亲自将他送到门外,嘱咐道:“我听说你家里还有个老母亲。回去之后嘴上得有把门的,当心祸从口出。”林博士连声应了,握着唐挽的手,道:“大人也一切小心。”唐挽一愣,倒从他的话中品出了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味。待得林博士走远,唐挽立刻转身回到书阁,将那封卷子揣入袖中,直奔徐府而去。……通常会试的成绩会在三个地方公布。第一个是贡院门前的公告栏,第二个是国子监门前的士林墙,第三个是京城西北的顺意门。这个顺意门原叫尚义门,是当年圣祖皇帝入京后亲自改的名。顺意顺意,上顺天意,下顺民意。会试这样的举国大事,在这里张贴公布,也算是顺应了民心。考试结束后,就时常有学生们聚集在这里等待消息。倒不是说朝廷没给发榜的日子,只是考生们的心,总存着个“万一”。万一阅卷顺利,提前发榜了呢?金榜题名这样的人生大事,绝不能落于人后。今天又是这样。太阳才刚刚升起来,就有几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到了。往日里他们都会先往那空荡荡的城门上瞄一眼,就躲到附近的茶楼里喝茶谈天。今日这一看可不要紧,一人高喊道:“发榜了!”这一句就像是集结令一样,瞌睡也醒了,腿脚也利索了,都往顺意门前聚集过来。有人还吆喝着:“你们看看有没有我!周家那两兄弟还在睡觉呢,我去喊他们!”站在最前面的人却说了一句:“莫急,这不是进士榜!”这是什么呢?是一封奏疏,一封由前江南道督察使谢仪所写的,告敏郡王兼并民田、侵吞国产、草菅人命等十项重罪的奏表!整篇奏疏,行文恳切,证据详实。元朗不愧是文学大家,笔下的每一行、每一句,都有着极强的煽动效果。尤其是那最后一句:“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物有不得其平则鸣。敏郡王虽为宗亲之贵,亦不得罔视国法。理应核查定罪,庶免民情激变之忧。”这话说白了就是一个意思,天下不变的道理就是要公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因为敏郡王是宗室就法外开恩。否则定会激发民变。果真会激发民变吗?这却不一定。可文字有着它特别的力量。元朗既然写了,学生们也读了,这一粒种子便在不知不觉间种了下去。全天下最爱议论朝政的群体,恐怕就是读书人了,尤其是刚刚参加完会试,马上就要迈入朝廷的学生们。人人都自发地生出一种使命感,这事必须管,而且必须要让朝廷给出个说法来!霎时间,茶楼客栈、酒肆楚馆,满是关于对这件案子的议论。短短一天的时间,百姓们对此事的熟知程度就好像了解自家的炕头一样。就连巷子口玩耍的三岁小童,也能背几句元朗奏表的原文。几天之后,事态进一步发酵。学生们得不到朝廷的反馈,便决定采取更加激进的做法。他们自发地聚集在六部九司的大门前,也不管你这衙门是做什么的,就是请主事的官员出来表个态度。更有学生高声叫嚷着,要求敲玄武门前的登闻鼓,让皇帝亲自来断案。这便影响了衙门的公务。各个衙门都向应天府求救,那一天满城跑的都是官兵。国子监自然也得了信,本来参加会试的学生都是国子监负责安排监管,可如今会试已经结束了,道理上来讲也就没他们什么事。有人劝唐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唐挽却是亮了眼锋,说道:“进士榜一天没发,会试就没有结束。还请各位跟着我一起走一趟吧。”“我们也去疏散学生吗?”唐挽淡淡看了他一眼,道:“我们是去保护学生。”也幸好唐挽及时赶到,在刑部的门前喝住了想要执杖行凶的顺天府衙役。衙役一见唐挽身上的四品绯色朝服,立刻便软了下来,上前说道:“大人您不知道,这些读书人最是难缠。不如都抓回大牢,关他们几天,让他们吃点苦头,才能老实。”此时国子监的博士们才堪堪用身体挡住了板杖,将学生们围在中间。国子监的博士大多在太学任教,学生们从各地来到京城,都在太学旁听过课程。此时见着自己的老师,一个个眼眶通红。刑部大门前的方砖广场上满是人,顺天府的衙役、国子监的博士、闹事的学生,却没有一个人说话。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一抹绯色朝服上。唐挽冷冷看了那班头一眼,说道:“进士榜还没发,你知道他们里面哪个是将来的内阁首辅?”只这一句话,班头便吓得脸色苍白,说道:“大人啊,此处可是京城,他们聚众闹事,惊扰了上官,小人可吃罪不起啊。而且我家府台大人……”“这么说是你家府台大人让你杖打学生的?好,你随我去督察院,我现在就去参他一本!”唐挽说着便去拉那班头,“你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可都有举人的功名在身!便是你家府台大人见了也要下轿行礼的,你竟敢动板子。走,看我不参你个死罪!”那班头一听这话,双腿已经开始打颤,被唐挽一拉就跪在了地上,连声告饶:“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小的也是糊涂了!大人就饶了小的这一回吧!”“带着你的人滚回衙门去。再让我看见你顺天府的人欺负学生,让你家府台小心他的脑袋。”唐挽厉声道。那班头哪里还敢耽搁?又连磕了几个头,匆匆带着衙役们离开了。“多谢国子祭酒!”学生们长身拜谢。唐挽沉声道:“你们都听好了,这事朝廷已经知道了,想必不日就会有结果。在此期间,你们可以质询,可以静坐,可以给官府施压,却不能做出有碍秩序之事。别给国子监的老师们丢人。”“是!”刑部门前发生的这一幕,很快就在学生们之间传遍了。他们是真的心服于唐挽,便按照她的话,安静而有秩序地向朝廷表达着自己的声音。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是经过层层选拔而来的人才俊杰。他们大多出身寒门,身无长物,所要求的也不过一个“理”字。凭什么皇帝的亲戚就可以烧杀抢掠为所欲为?我们供奉的到底是仁爱的君主,还是披着人皮的野兽?更有甚者,说出了这样的话。宗室之案不判,便是中了进士,也誓不入朝。文人学士,是朝廷的基石。基石不稳了,人心乱了,朝廷还是朝廷么?皇帝躲在西苑里,将桌上的杯盘笔架都砸了个干净。内阁已经十日没有开晨会了,徐阶病了,而闫炳章则沉浸在丧女的伤痛之中。没有人再替皇帝收拾这烂摊子。言官们劝谏的奏疏像雪花一样飞来,无外乎就是一句话,请严惩敏郡王,以安抚民心。

作者感言

十年黛色

十年黛色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