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72页

大宋宣和遗事 周扶 3639 2024-05-24 00:00:00

到了他身上却不带太子,不是故意的,还能是什么?

程振正要再煽风点火,却听见了一道轻轻的抽鼻声,坐在他对面的赵煊紧紧抿着唇,垂着的眼睛眨了眨,看起来难过极了。

他满腹的坏话也就消失在了肚子里:“浮云蔽日,为之奈何!”

赵煊没有回答老师的话。

只有他自己知道,即使没有浮云,父亲也不会带他去明堂大礼的。

一个月前,他因为明堂和父亲吵了一架。

准确来说,这不能叫吵架,是父亲单方面的——批评?失望?

赵煊觉得这两个词都不太合适。

当时,父亲甚至连声调也没有高一点。

很快,赵煊就想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形容。

践踏。

父亲在践踏他……他的心。

宣和十五年八月,皇帝诏令“明堂之礼废已久,汉、唐皆鄙陋不足法,宜尽用三代之制,必取巨材,务要坚完,以为万世。”

为了满足皇帝“取巨材、修宫殿”的要求,宰相王甫命人在全国各地寻找古树,最终在沅州找到了一根参天巨木。为了将这根木头完好地运送至汴京,他在秋收时节役动了数万民夫。

太子舍人杨炯愁眉苦脸地来到庆宁宫,赵煊正挽着袖子给鱼缸换水,鱼缸旁边有一架焦尾古琴。

杨炯宿卫东宫多年,从未行差踏错,面上这样失态还是头一次。赵煊以为他家中有事,关怀道:“杨舍人怎么了?”

杨炯开始不肯说,经过赵煊多次询问以后,他终于下拜:“臣今日失态,惊动睿颜,罪当万死,但……但沅州生了民乱,已聚集万人、占领州城了!”

赵煊大惊失色:“竟有此事?为何朝廷不知?”

杨炯道:“王甫恐此事上达天听,和梁师成里应外合,把军报藏下,朝廷自然不知。他又伪造御笔下达中书,委派地方上厢军剿贼,若要等他上报朝廷,恐怕得等叛乱平息了。”

可平息不了怎么办?

前几年方十三因花石纲作乱也是这样,蔡瑢不敢把这事报给皇帝,背地里派厢军围剿,可厢军乃是一帮强盗地痞组成的杂牌军,一点训练都没有经过,不跟着造反就谢天谢地了,最后竟然叫方十三占领了杭州城,险些断了北上汴梁的补给要道。蔡瑢实在瞒不住了才上报皇帝,皇帝竟然还替他隐瞒,说已经下过御笔了,才没有经过枢密,又委派童道夫率领禁军前去剿贼,虽然王师一至叛乱就平息了下来,可东南地方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难道又是花石纲?可花石纲不是停了吗?

赵煊面色一滞:“民乱因何而起?谁是罪首?”此事非小,可王甫若存心要瞒,沅州离东京又有千里之遥:“你又如何得知?”

杨炯有理有据地回答:“臣妻是沅州人氏,日前她家来京投奔,臣才知此事。反者乃是一干民夫,为首的叫黄安俊,作乱原因是,是……”

“因为什么?”

“因为修建明堂的那棵巨木,还有嘉王的神霄宫啊!王甫在秋收季节劳役民夫,导致稻谷烂在田地,民家颗粒无收,又增收各类税钱,这不是、这不是……”

这不是逼人造反吗?

国朝家法,即使是太子,在没有做皇帝之前也只能读书,并不涉政,赵煊惊疑地问道:“国库不是很充裕吗?怎么又要加税?”

因为“内则讲修宪章,兴熙丰既坠之典;外则攘却戎狄,复版图已弃之疆”啊!

这话简单来说,就是对内皇帝要兴礼仪,教化万民,即修建明堂宫殿,对外就是要用兵,即增加军费开支。加上皇帝本人的神霄宫、花石纲、以及各地祥瑞运送,王甫又不是蔡瑢,对于搞财政并没有心得,除了加税还能干什么?皇帝对他的加税不知道是什么态度,只是最近他将蔡瑢封为了明堂使,要他一力商定礼仪细节,颇有起复的意思。

这举动引起了王甫更深的恐惧——要是再让皇帝匮乏财政,他的宰相也就做到头了!蔡瑢虎视眈眈,他又怎么敢叫皇帝知道他捅出了大篓子?

杨炯痛心道:“王甫欺上凌下,以至生民暴露,纵万死何如?臣只恐官家的圣誉有损啊!”

昏定的时候,赵煊来到了福宁殿。

福宁殿温暖如春,皇帝拢着一袭雪白羔裘,裘袍下曳出一袭织金的裙摆,正悠闲地在玉脚架前喂鹰。

那是一只北方贡来的纯白海东青,是皇帝圣德感化万物的最佳象征,也是皇帝新晋的爱宠。

皇帝用玉箸夹生肉给它,它吃的很小心也很斯文,半点不像个凶禽,皇帝离它那样近,可它进食的时候一点血沫都没有飞溅出来,只有爪子上那一根红穗平安结随着它的进食在空中摇摆。

见到他来,那鹰停下进食,用爪子嗛住肉,空出嘴来发出警告的叫声。

皇帝不以为忤,反而觉得这鹰很警惕,很护主,笑眯眯地叫人把架子拎走,那鹰路过赵煊的身边,爪子一松,半块带血的生肉就滚落在了赵煊的脚边。

他那天穿了浅色袍子,生血从袍摆一路蜿蜒到了靴面。

皇帝嗔怪那鹰是个坏种,又宽容地道:“外头袍子脏了倒没事,换一身我的吧。”

他怎么敢穿皇帝的衣服?

可儿子穿父亲的衣服,不应该吗?

皇帝本可以借口换衣服叫他直接回去的,却愿意给他件衣服穿,让他留下来说话……

赵煊对自己即将要说的事又多了一些希望。

他避入内殿,陈思恭为他取了一件窄袖襕袍,这襕袍估计极合皇帝的身,穿在赵煊身上竟然有些局促,把他里面的内衬长衫都露出来一大截。

赵煊被限制在袍子里,动也不敢动,生怕把衣服撑坏了。

皇帝看了他缩着身体的样子,噗嗤笑骂:“陈思恭,你给大哥拿的什么衣服,不能换件宽袍子吗?”陈思恭告罪,又要领他去换,皇帝说算了。

赵煊就这样穿着不合适的衣服接受父亲的审视,福宁殿的地暖把皇帝的面容都蒸上了霞色,在冬天生出一阵春波。

皇帝的语调柔和而缓慢:“你都比我高了。”

赵煊被这样和煦的话语定在了原地,没有说话。

皇帝心情很不错,不和他计较这些,甚至主动开口:“大哥今天读了什么书?”

赵煊原本还有点犹豫,可皇帝的软语让他的信心倍增。

他仰起头,直视皇帝那张春水一样的面容:“臣今天学了《鸱鸮》。”

“《鸱鸮》?”

那是诗经中的篇目,赵煊已经十八岁了,自然不可能才学诗经,蓦然提起这首诗,一定有其用意。

皇帝唇角的笑弧变得有些勉强:“那,你学到了些什么?”

皇帝的面孔生来多情,赵煊没有感受到他表情上的细微变化,外袍上馥郁芬芳的宣和香扑在他的鼻尖,让他的心很火热,他有一种为父亲分忧的激动。

他向皇帝揖拜陈情,后背的衣料随着他的弯腰紧绷:“臣读‘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不禁怆然而涕下。”

皇帝回报给他一声哼笑。

鸱鸮就是猫头鹰。《鸱鸮》,是民怨之诗。

猫头鹰啊猫头鹰,你这只可恶的坏鸟,夺走了我的孩子,毁去了我的巢穴,让我家破人亡,我的翅羽稀稀落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穴垂危,正在风雨中飘摇,可我能做什么呢?我只能绝望地哀嚎。

“太子怆然而涕下,是因为鸱鸮就在身边吗?你眼里的鸱鸮是谁?”皇帝问道,“王甫?蔡瑢?还是——”

疑惑的语调:“朕?”

这个朕字一出,赵煊才发觉出不好。

皇帝唇边的那点笑弧已经彻底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望的眼神,他凝视着他的继承人,用蹙起的眉心。

“臣不敢!”

皇帝来到赵煊面前,赵煊已经比他高了,可还是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神,即使皇帝的声音很平和:“谁在你面前说这些话?”

“臣是自己想的。”赵煊不敢把杨炯供出来,他就算脑袋再昏,也知道皇帝生气了,一个太子舍人如何承受皇帝的怒火,“天下根本未定,爹爹为何不先固根本,而徒事目前之功?”

“目前之功?”

赵煊身上还穿着父亲的衣服,这件衣服给了他莫大的勇气,还有皇帝方才的那句若有若无的感慨,他看见了皇帝眼中多情的波光,他们是父子,皇帝应当会有一点爱他的吧?或许愿意听他的话呢?

“王甫为了迁徙巨木修建明堂,荒废秋收,将沅州生民逼反,臣只是觉得、也许修建明堂的事可以、可以……可以暂缓!”

赵煊被热出了一点汗,他觉得自己舌头在打结,但他觉得应该为父亲说这件事,父亲不应该被蒙蔽,也不应该做出任何会让后世诟病的举动,百姓不比明堂重要吗?书上不是这样写的吗?

“臣听说帝尧祭祀的时候,只用土阶;文王占卜的时候,只用茅屋。仁宗皇帝用大庆殿举行明堂,也足以感动上天,爹爹如今恢复三代礼制,为什么、为什么不沿袭旧制呢?为了一座明堂大殿累及圣誉,实在、实在不值得!”

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的陈情而动容,赵煊低着头,看见皇帝金襕的袍摆划过地毯,来到他的眼底:“你是太子,不该做台官的事。”

可皇帝是很讨厌台官的,他纳他们的谏,然后一点也不会改。

那种温柔的语调也趋于平淡:“世有民变,乃是因为他们不通教化。如果连咱们都不行礼仪、不事明堂了,那他们会怎么样?‘礼崩乐坏,乱世作矣。’——他们只会变得更坏。大庆殿是大朝会受贺的场所,怎么能够拿来祭祀?今天我用万象神宫祭祀天帝、先祖、神宗皇帝,如果有一天轮到了你……”

“爹爹圣寿万年!”

“你即使用土阶茅屋祭祀我,我又能说什么呢?”皇帝让他离开,“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罢了。”

那天赵煊回去的时候天很冷,他坐在鱼缸旁边,风吹着他。

对于赵煊来说,民乱很远很远,厢军、禁军也很远很远,他没见过打仗,甚至没见过打架,他在一座水晶宫里。可他读过书,他知道民乱是不好的,好的皇帝治理之下是不该有这些东西的,为什么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皇帝还不愿意停止明堂殿的修造呢?

他又问自己,如果早就知道是这个结局,他还会向皇帝陈情吗?

晚风吹得他的头很痛,临睡前,内侍告诉了他几个消息。

皇帝专门设立了明堂司,蔡瑢为此司的长官,同时他那不学无术的长子,宣和殿大学士蔡攸也成了指画,分走了蔡瑢的一大部分决定权,又调任蔡瑢的门生李邦彦做王甫的副手,郑皇后的远方兄长郑居中做枢密使。

这些和赵煊都没有关系。

作者感言

周扶

周扶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